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選擇。
碳達峰、碳中和本質上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撐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斷提升,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碳達峰、碳中和是能源生產、消費和技術革命,而不是讓群眾回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社會。
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世界各國領導人反復強調,必須把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而在此前《巴黎協定》提出的目標是,要把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同時盡力不超過1.5攝氏度??此浦皇?.5攝氏度的變化,其實透露出的是全球減碳的嚴重性和緊迫感。我國有綠色發展的后發優勢,新增的工業產能和城市基礎設施需求可以通過發展綠色產能和綠色基建來實現,避免傳統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鎖定效應。
當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共識。對于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的水泥和外加劑行業來說,碳中和目標更是全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水泥和外加劑行業協會為實現“雙碳”目標紛紛制定了碳中和路線圖,為混凝土行業實現凈零排放提供了借鑒。歐盟采取果斷的碳減排政策,包括發展泛歐二氧化碳運輸和儲存網絡;采取循環經濟行動,支持在水泥生產中使用不可回收廢物和生物質廢物燃料;基于生命周期方法,減少歐洲建筑碳足跡,鼓勵建筑市場多使用低碳水泥;在碳排放監管和促進工業轉型方面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等方式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
全球水泥與混凝土協會明確承諾,到2030年,與混凝土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減少25%,到2050年實現混凝土凈零排放。而實現方式主要是通過增加熟料替代物,減少化石燃料和增加使用替代燃料,對技術與創新的投資,針對碳的捕集、使用和封存的基礎設施開發,提高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的設計和使用效率,建立實現凈零目標的具體政策框架等方式來實現。
當前,全球平均溫度已經比前工業化水平高出約1.1攝氏度。過去4個10年的氣溫比1850年以來的任何一個10年都更高,可以說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了人類居住的每個角落,因此,作為碳排放大戶的混凝土行業減碳形勢愈加緊迫。
減碳環保之路,對于混凝土外加劑行業來說時間緊、任務重。能源生產端低碳化和消費端提效增效,離不開技術進步和創新的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各國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競技場”。云南氟業環??萍脊煞萦邢薰局铝τ谘邪l環保型氟原料、速凝劑、地坪固化劑,在原材料,制造工藝和能源等方面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在環保、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挖潛提效。目前“雙碳”大環境下,高效、環保在未來必將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戰略,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和研發,改進現行工藝技術,發揮自身的優勢,生產出適應未來生存環境所需要的產品才是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必由之路。